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教育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 国际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马斯克「史上最强火箭」,第12次爆炸

来源:投资界    发布时间:2023-11-20 20:50:21  阅读量:18822   

马斯克的星舰又一次在试飞过程中爆炸,但SpaceX认为自己并没有失败。人类距离殖民火星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马斯克「史上最强火箭」,第12次爆炸

美国东部时间11月18日8时03分,SpaceX星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起飞,执行第二次轨道级测试飞行任务。在火箭级间分离之后,助推火箭发生爆炸,但星舰首次进入太空,指挥室内依然传来阵阵欢呼声。

如果星舰能够成功发射,将对人类航天史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体积*、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能够一次性将100多吨物品送入太空。同时,它也是可重复利用的火箭,以此大大降低太空活动成本,帮助马斯克实现殖民火星的宏伟梦想。

可惜事与愿违。按照计划,星舰本应在与助推火箭分离后,达到轨道速度,然后进入太空开启一段长达90分钟的试飞旅程,最后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上溅落。可在助推器爆炸之后,星舰未能按照计划达到轨道速度,几分钟后,SpaceX证实公司已经与星舰失联,其自毁系统已被迫触发,这次关键测试还是以自爆告终。

这不是一次失败

无论是SpaceX团队,还是马斯克都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与7个月前首次试飞过程中,星舰甚至没能与助推火箭成功分离,升空不过3分钟就发生爆炸的情况相比,第二次试飞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3 台猛禽发动机无一出错,星舰也成功完成了级间分离。

星舰爆炸后,SpaceX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成功来自我们能从中学到的知识,今天的测试将帮助我们提高星舰的可靠性,继续向着“让生命成为多星球物种”的目标前进。

马斯克同样在X上表达了对 SpaceX团队的祝贺,并接连发布多张星舰升空后的照片、视频,并称呼其为“了不起的机器”。

“在SpaceX的发展模式当中,已经很难定义什么是失败什么是成功。”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向时代财经分析表示,因为这次试飞SpaceX 本就没有预期能够一次到位,成功进入轨道。就目前情况来看,它*节火箭的发射是成功的,分离也是成功的。就算最后入轨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但也已经完成了他们的阶段性目标。

事实上,在8月的一次点火测试中,马斯克就曾对外表示,第二飞成功入轨的可能性只有50%,建议外界不要期望过高,只要完成级间分离就算是一场胜利。

这或许正是马斯克的底色。这位曾经的世界首富以其暴躁的脾气、“混蛋”的表现闻名全球,但同时他也从不言败。马斯克早已习惯了不断拆解目标,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缓步前进。

因此,在黄志澄看来,相比于极力避免爆炸的传统航天航空公司,SpaceX更像一家高举高打的互联网初创企业。马斯克和他的硅谷富豪朋友们信奉着同样一句创业箴言:“Fail fast, but learn faster。”

“这种方法是好是坏,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就算这一次发射失败,我依然认为马斯克的方案在整体上是可行的。只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距离最后殖民火星的目标还有很远一段距离,人类向深空探索的道路依然无比艰巨。”

据时代财经统计,从2019年7月,SpaceX开展星舰原理样机“Starhopper”的首次试飞开始,这家疯狂的公司建造了大量星舰原型机,进行10数次试飞。如果算上更换材料做极限测试过程中爆炸的SN7与SN7.1,以及大量原型机,这已经是星舰的第12次爆炸,其爆炸概率要远高于其成功落地的概率。

相比之下,又一次的爆炸已经不算什么,马斯克仍会坚定地向他殖民火星的宏伟梦想一步步靠近。

累计融资超700亿元

更何况,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止马斯克前进,即便是曾数次困住他的资金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5月,马斯克曾透露,预计SpaceX今年将花费约20亿美元开发星舰。而此前SpaceX首席财务官Bret Johnsen亦曾在一份声明中指出,自2014年7月以来,公司已投资超过30亿美元用于开发星舰基地设施和星舰系统。两相合计,SpaceX对星舰的投资将会超过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0亿元。

如此疯狂烧钱,让SpaceX一度必须依靠大举融资才能继续走下去。IT桔子数据显示,SpaceX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经获得过超19轮融资,累计融资超97.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

但随着SpaceX卫星互联网业务“星链”的逐渐成熟,这家连续亏损的企业终于可以开始自我造血。7月,澎湃新闻援引外媒报道,SpaceX预计今年营收将翻倍至80亿美元。以不包括制造火箭和卫星相关费用的标准计算,预计今年将获得约3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马斯克同样在一次语音直播中对外公开表示,尽管有星舰项目方面的支出,但SpaceX可能不需要筹集更多外部资本。

这无疑为SpaceX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确定性。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前世界首富已经成功改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类似的故事可能将会在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再次上演。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 中国经贸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