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教育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 国际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岱家山科创城“借脑”11所高校一张联络图激活中小微企业创新园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7-05 20:34:10  阅读量:9569   

走到哪儿,岱家山加速器总经理助理邓培都会带着一个蓝皮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与高校教授们对接的细节。

16年来,邓培的笔记本换了无数,但记录的内容却几乎没变:新的专利、应用场景、转化需求。

脱胎于这些笔记本,岱家山科创城的一张“科研联络图”跃然纸上、进入电脑,岱家山这个曾经的城中村也随之被贴上了“科创”的标签。

江岸区几乎没有高校资源优势,但如今位于该区的岱家山科创城,却靠着这张不断迭代的“科研联络图”,聚集起全市11所高校的200多位教授和科研人员,园区里的134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专精特新企业,激活了这个中小微企业创新园区。

这串数字,常令邓培引以为傲。

登门绘图,食堂“拼桌”记下教授的科研方向

邓培记得,湖北工业大学科技处原副处长黄学松是他“科研联络图”上的第一位高校科研人员。

邓培说,2008年,他与黄学松在一场创新座谈会上相识,“黄教授很热情,恰逢学校考虑创建科技园,双方一拍即合”。

在黄学松的引荐下,学校多位学科带头人走进岱家山科创城。于是,与园区相隔30公里的湖北工业大学成为这张“科研联络图”中的第一所高校。

创建于2004年的岱家山科创城,园区面积约240亩,发展方向是机电产业。

邓培回忆,2008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岱家山科创城时,园区只有40多家企业,“当时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教授们评完职称后就被摆在一边‘沉睡’,太可惜了”。那时起,邓培开始边做园区招商工作边兼职做起“高校科研联络员”,他想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为园区孵化科技型企业。

“那时武汉还没有通地铁,我大部分时间是坐着公交车过江跑高校,一个来回就是三四个小时。”邓培说,为“显得礼貌正式”,他每次去高校见教授,都要“换上白衬衣、打起领带”。

“老师好!我叫邓培,刚从岱家山过来……”

“岱家山挺远啊,那边还是菜地吗?”

每次递上名片,邓培都要反复向教授们解释,岱家山“现在不养鱼也不种菜了,开始搞科技了”。教授们往往态度谦和,但常以“再找机会吧”委婉回绝。

更多的时候,邓培选择在大学食堂“守人”,端着饭碗与教授们“拼桌”,向他们推介园区的主攻方向和运营模式,常常是一口饭还没下咽,他就放下筷子、拿起笔,将教授们的科研方向记在本子上。

记是都记下了,但教授们都讲了些啥,邓培却听得“一头雾水”。从书店抱回一堆专业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邓培终于和教授们找到了“共同语言”。

2008年,邓培将这本记满教授们科研方向的笔记本进行整理后,形成了岱家山科创城的第一张“科研联络图”。

按图解困,“找钱小白”找到启动资金

“科研项目落地,企业还得接得住。”邓培回忆,2008年前后,全国多地开始培育助力高成长企业发展的加速器。2009年6月,他前往江岸区工商局为园区注册加速器,结果下拉条目里没有“加速器”的选项。“我当时拿着科技部的文件跟江岸区相关部门沟通,一天就拿到批文,岱家山科创城顺利注册了武汉第一家加速器。”邓培说,50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加速器,加速科研对接。

怀揣着不断刷新的“科研联络图”跑了四年,邓培终于促成了岱家山科创城校企合作项目“第一单”——武汉欣远拓尔。

2012年,园区内企业欣远自控准备成立一家子公司,切入焊接领域细分赛道。他们在“科研联络图”上相中了武汉科技大学电子焊接领域的教授团队,经过园区牵线,双方一拍即合。

如今,欣远拓尔已成长为全国“智能无铅焊台”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要让“科研联络图”上的科研成果落地,跨江对接高校资源只是起步,一个项目的落地,还要跨过孵化、资金、周期、市场等多道难关。

2019年10月24日,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何大平团队在岱家山科创城成立了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将在实验室里“沉睡”了三年的科技成果——高导电导热宏观石墨烯膜实现产业化。

“我们擅长的是技术,在‘找钱’方面却是‘小白’。当时公司初创,既没资产,也没经营流水,银行不放款。”该公司总经理胡涛说,这个校企合作项目眼看要“黄”,“一群人坐着干着急”。

胡涛说,通过“科研联络图”,他们对接上了江岸区金融局。

“经过评估,我们觉得股权投资比较适合他们。”江岸区金融局工作人员陈鑫回忆,工作人员前后跑了两个月,陆续找了18家金融机构,最后瞄准了“零度资本”。次年8月,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零度资本”500万元投资。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公司不仅扩建了中试产线、完善了研发团队,还吸引了其他资本跟投。”胡涛用农村打井形象比喻,“这就像压井水一样,先倒一杯水,水就引出来了。”

胡涛介绍,公司目前已成长为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应用于锂电新能源、电子、通讯、物联网等领域,“公司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20倍”。

跨江绘制的“科研联络图”也为科创园带来了众多“第一”,全市首个“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湖北省首家“高校专利产业化基地”都花落这里。

升级地图,创业者找到“科技副总”

6月25日,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团队向武汉丽辉公司提交了第一版产品设计方案。

5月底,公司负责人张奇通过“科研联络图”联系上了湖北工业大学。“这张联络图真的很高效,前后不到一个月,方案就出来了。”张奇感慨。

张奇接触到的这份“科研联络图”是去年5月升级之后的电子版本。长江日报记者通过电脑点开地图,切入智能传感、智能检测、数字环保等十大数智领域模块,可以迅速找到高校学科带头人、可转化专利成果、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校企合作领域等要素信息。

相比张奇的感慨,“科研联络图”给武汉静磁栅创始人徐传仁带来的则是“心定”。

今年6月,徐传仁通过“科研联络图”联系上了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谭保华。几番接洽,谭保华接任静磁栅“科技副总”的职位。他感慨:“研究传感领域有20年了,我的科研成果都在书架里,与其放在那里‘沉睡’,不如让它们形成新质生产力。”

徐传仁说,公司目前主攻的位移传感器系列产品,已用在三峡、南水北调以及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内外重大项目上,“‘科技副总’来了,我们心就定了”。

谭保华说,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上高精度的国产传感器少,多以德国和日本进口为主,“未来两三年,我们打算和企业一起研发国产高精传感器,建立工业物联网等系统化工作。目前,我们已与企业联合申报武汉市重点研发项目”。

邓培说,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止步于量产、迭代的“二维”市场,还得“立起来”,形成产业集聚、技术外溢,促进创新,“这是‘科研联络图’的终极目标”。

今年6月,江岸区携手武创院落地三个创新平台,其中包括落子岱家山科创城的智能传感创新中心,这个园区目前已集聚了30多家传感器企业,并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共享智能传感器与算法联合实验室、“智惠地球探测”实验室等20个联合实验室。一批科技成果应用在全国的智能机电、智能传感、智能勘探装备产业上。

邓培说,目前,园区9个部门的30多人像顶尖百货公司的“大牛买手”,对企业、资本、科研项目进行匹配筛选后精准“采买”,未来将面向全国、全球遴选优质科创项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频道精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 中国经贸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