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到突出贡献、青年科技创新、科技合作等“人才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被视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工作的度量衡。
10月17日,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会上公布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218个项目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充分展现广东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融合的成效。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在全省科技大会上表示,广东锚定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战略目标,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领跑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一个科技创新活跃的广阔舞台正在南粤大地拔地而起,充满勃勃生机。
企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广东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等举措,持续优化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在2023年度218项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5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41项,科技成果推广奖5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25.2%;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总数达143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65.6%。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杜灿阳等人完成的“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面对东江因流量锐减导致咸潮上溯、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挑战等问题,研究了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关键技术,解决了数据感知、融合与应用难题。
同时,企业开展从设计、施工到运行全过程系统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解决了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建设面临的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水压盾构隧洞施工安全风险防控、高压输水盾构隧洞复合衬砌施工质量控制、密集交叉穿越大湾区核心城市群敏感环境保护等三大工程建设难题,研发了实时数据感知工艺方法与技术、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多系统数据集成应用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引调水工程建设管理难题。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支撑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提前高质量完工且节约成本超20亿元,实现了全部数据深度感知融合汇聚,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工程级、标段级和工区级的态势展示与分析决策支持,形成了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设管理技术体系。
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近年来,广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主力军和企业生力军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对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布局,着眼广东优势特色产业及未来发展关键领域,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重大突破。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广东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正是来自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徐义刚院士。他从事地幔岩石学及深地科学研究多年,在地幔柱、克拉通破坏等深地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广东的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义刚院士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地球深部过程对发现更多矿产资源以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地球学科看似是小众、冷门学科,但广东对这类学科基础研究仍很重视。广东做到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需求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相互平衡,将吸引更多优质科研人才以构建新质生产力。
在2023年度218项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有31项,占比达到14.2%,奖励数量再创新高,充分展现了广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比如广东工业大学陈新教授牵头完成的“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为我国在多芯片高密度互连封装制造新赛道上抢占发展主导权,部分技术在全球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近三年,完成单位新增销售超109亿元、新增利润超14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陈新教授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科技创新,就谈不上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广东作为电子制造大省,要了解产业需求,才能去做技术创新,技术要落到产业进步上才是硬道理。但任何一个产品不是单项技术可以做出来的,学科交叉对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广东围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体制机制上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2023年度获奖项目中,45岁及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98人,占比45%,其中一等奖项目13人、二等奖项目61人,青年科技创新奖20人,科技成果推广奖4人。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在39岁左右。越来越多青年科学家的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广东正让尊重科技、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年轻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成果推广奖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卢旭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东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握机遇,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更多贡献。
平台,支撑产业向新发展
从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到重点实验室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平台的建设,再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布局建设,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等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广东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共有132项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97项,这批获奖项目成果在转化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统计,成果转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5746.3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706亿元,在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823.8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145.4亿元,充分展现了广东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牵头完成的“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项目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为解决AI芯片的“卡脖子”问题并建设国产人工智能大科学装置,开展了基于国产NPU的E级智能计算架构与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了首个全国产E级智算平台—鹏城云脑Ⅱ,研发了全链条智算基础软件栈,解决了中端GPU生态的国产替代问题。
目前,该平台已支持深圳市和各类用户的上千个AI大模型训练任务。近一年累计产生科研经济效益约7370.5万元,近3年云天励飞等利用云脑使能获直接效益超14.4亿元;首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大规模国产智算方案,还带动武汉等地25个智算中心建设。
高文院士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芯片综合性能较强,目前国内很多单位都在攻关新的制造工艺,慢慢地也在弥补短板。鹏城云脑的E级运算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提供很强劲的训练AI模型的能力,训练AI模型后的应用场景将全面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中小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同样通过培育粤东西北地区重大项目,以科技力量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2023年度218项获奖项目中,粤东西北地区牵头完成的项目达13项,包括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科技成果推广奖8项。
由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王娟主导的“长寿命铁基耐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推广奖。王娟表示,该项目以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基耐磨复合材料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深耕粤东西北地区的钢铁耐磨材料行业,近三年,项目团队技术推广至粤东西北企业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2.16亿元,进一步优化了与大湾区的产业结构配置,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据了解,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获奖项目,在粤东西北地区推广应用产生的新增销售额达342.7亿元,新增利润117.9亿元,有效带动了粤东西北地区提速提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