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 国际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 >

鼓励地方试点“进取型减碳战略”形成区域减排责任规划

来源:东方财富    发布时间:2022-07-13 17:30:20  阅读量:14036   

最近几天,在应对不确定性2022财新夏季峰会3060目标下的双碳转型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双碳工作进行了探讨。

可以借鉴以往改革开放的试点经验和节奏规划,在创新意愿强烈的省市率先探索‘积极减碳战略’的‘三支柱体系’,在成功经验后加以完善,改进和推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发言中提出了积极的减碳战略,即中国能源和经济的绿色转型,应该也必须走增量优先,推陈出新,全力创新,市场驱动的道路

试点积极的碳减排战略

刘世锦解释说,积极的碳减排战略是在稳定存量,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将重点转移到更快的扩张增量上来,对能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这些激励措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三支柱系统

具体来说,刘世锦认为积极碳减排战略的三支柱体系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碳汇市场,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这个市场应该侧重于刺激增量技术创新,它应该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包括绿色电力等绿色能源产品,以及钢铁和建材等行业中可以产生越来越多碳汇的产品

第二,形成区域减排责任制刘世锦表示,可以借鉴《巴黎协定》的原则,鼓励地方主动作为,提出切实可行,具有挑战性的减排目标,配合国家出台的1+N政策,形成各级区域减排计划和可追溯的减排责任要求

第三,加快建设以碳核算和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体系在碳核算初始阶段,企业,机构乃至个人应普遍建立碳账户,同时在企业中推广ESG评价,形成稳定规范的ESG评价披露体系此外,应把更多的融资活动纳入绿色金融轨道,借助增长碳汇开发各类金融产品

以新技术为起点,赋能减排

低碳技术和科技创新的突破是推动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实施低碳减排,抓住新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要素。

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本身就是从资源依赖到技术依赖的转变,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

李俊峰认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可再生能源或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技术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李俊峰说,双碳是一个长期目标,能源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化石能源仍将占据一定的地位,即使最终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也不会完全退出,这是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考虑市场机制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和进步,一点一滴地实现双碳目标

对于企业,百度副总裁李硕表示,双碳目标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关于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在减排中的作用,李硕提出了三个关键点。

首先,依靠新技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面向基础设施和物理层的感知网络这个感知网络不仅是双碳的基础,也是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基于物理信息网络产生的数据,进行更复杂甚至超过人类经验的优化计算,实现特定情况下原材料利用率和效率的大幅提升。

然后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认知网络和认知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复杂的计算问题得到解决,各行各业的系统级和整体发展也将得到带动。

能源供给与低碳转型需求的多目标平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俄乌冲突持续影响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能源供应与安全,低碳转型需求等多目标平衡问题亟待解决。

刘世锦认为,在解决短期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应该为中长期目标的发展设置障碍短期目标可以适当妥协,但长期转型目标不能止步当前,一方面要推进协同减碳,即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减碳,努力以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模式发展生产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双碳目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起到积极作用它不是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应确保非化石能源的增量,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增量能源的有序替代,逐步,合理地实现两碳目标

面对内外不确定性,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张喜亮指出,虽然俄乌冲突会造成一些能源问题,但长期来看化石能源被非化石能源取代是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的前景依然光明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中长期始终坚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 中国经贸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